金秋助学′05行动
虽然知道靠做馒头碗糕、剥荔枝无法凑足学费,但淳朴的芬芬依然在努力着———
馒头、碗糕、鸭子、荔枝,仅看到这些字眼,很难把它们和一个孩子的前途、希望联系在一起。在江南古店社区古圳村,今年高考考生林芬芬的父母就是靠做馒头碗糕、养几只鸭子的微薄收入,支持女儿求学。而懂事的孩子刚交上志愿表,就赶到泉州罐头厂剥荔枝打零工。
卖馒头碗糕支持孩子求学
“卖馒头了,卖碗糕了。”在江南古店社区古圳村,人们已经习惯了25年来,林家挨家挨户叫卖的声音。而25年来,林家也习惯了颠倒生物钟来生活。
林家的房间里到处都是蒸笼。每天凌晨2点,芬芬的父母就得起床,蒸馒头、做碗糕,一直忙到快天亮。然后,挑着冒着热气的馒头和碗糕叫卖。有时,他们还会不定点地到菜市场摆摊,一直到太阳升起才回家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林家平均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。这1000多元,要支付家里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。芬芬高三时生了一场病,林家不仅将3万多元积蓄花光了,还搭进2万元的债务。
下午三点多,记者采访时,芬芬的母亲顶着烈日去地里拣菜叶喂鸭子,卖鸭子的钱是为了给孩子支付学费。父亲说:“以前我书也念得好,可惜父母去世得早,只念到三年级。怎么能让孩子读不了书呢?”
填完志愿就当起“荔枝女”
放假后,芬芬每天早晨总是四五点就起床帮忙蒸馒头,然后和弟弟一起叫卖。一个多小时后,两人回来吃点早饭。7点,姐弟俩结伴到罐头厂上班。填高考志愿那天,芬芬交上志愿表,就直接到泉州罐头厂去做荔枝罐头了,她要为自己的大学梦想筹集学费。
记者是在一堆工人中发现了姐弟俩的。芬芬穿着罐头厂白色的工作服,戴着帽子,正在流水线上用已经泡得快要起泡的手剥荔枝,并分门别类放好。看到记者,她显得有些腼腆,小声告诉记者,剥一公斤荔枝可以拿到0.6元,不累。而记者发现,工具很锋利,不小心就会伤手。
芬芬要工作到晚上6点才能回家,中间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,因为这是份“计件活”,多休息就少挣钱。
芬芬的父亲很自豪:“女儿很懂事。她在一中念书时,我每个星期给她30元,除了学校必须交的费用以外,她从不向家中要钱。”
高考当天患了肠胃炎
今年,芬芬是带病参加高考的。高考当天凌晨四点多,芬芬竟然腹痛拉肚子。父亲吓坏了,五点多,就载着芬芬到临近的浮桥看中医,芬芬是得了肠胃炎了。芬芬吃点药后,坚持参加考试。高考两天里,她的肠胃炎不停发作。即使是这样,两天里书本一直是随身之物。除了文综发挥失常,其余科目她都考得不错,高考总分超过了重点线30多分。
芬芬学习非常努力。因为初中在农村就读,芬芬的学习功底不好,尤其是英语,有时候还考不及格。为了及时将英语补上,自认为脑袋不够灵活的她,希望能够通过题海战术提高英语成绩。坚持了几年,芬芬的英语成绩进步飞速,在临近高考时基本能保证在110分以上了。
虽然知道靠做馒头碗糕、养鸭子、剥荔枝不可能凑出足够的学费,但淳朴的芬芬依然在努力着。□本报记者黄小玲实习记者曾舟萍陈晓东文/图
姓名:林芬芬
毕业学校:泉州一中
高考分数:588(文)
报考志愿:厦门大学金融系
家庭困境:父母仅靠卖馒头、碗糕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